作品名作者名

鲍曙岩《风卷葵》

时间:2018/3/22 18:14:03

汲古斋藏品鲍曙岩大师《风卷葵》

在宜兴陶瓷博物馆的名人名作展厅里,一把名为《风卷葵》的紫砂壶,其典雅别致的造型,雍容大度的气质,充满魅力的动感,吸引着众多的参观者在它面前驻足凝神,留连忘返。它的作者是谁?它是如何留存至今并完整无缺地珍藏在紫砂艺术的殿堂里的?这一切构成了一段坎坷离奇、令人感动的历史传奇。今天汲古斋小编就带大家来了解“风卷葵壶“的来龙去脉!

紫砂才女杨凤年

《风卷葵》诞生在清代嘉庆年间。作者杨凤年,是紫砂古代史上唯一留下姓名的制壶女艺人。

杨氏一家,原籍浙江桐乡,因家乡地少人多,靠种田难以糊口度日,许多人都外出寻找生路,杨彭年、杨宝年兄弟两人,听说宜兴窑业兴旺,特别是紫砂壶名传天下,于是,就带着妹妹杨凤年投亲靠友,来到了宜兴蜀山,寻师学艺。后来,兄妹三人都成为当时紫砂界著名的制壶高手,尤其是大哥彭年,他与著名书法、篆刻家陈曼生合作,运用壶上镌刻的形式将书法、绘画与紫砂艺术相融合,开创了紫砂“文人壶”的先河,成为紫砂史上的一代名匠。杨氏兄妹来宜兴时,凤年尚年幼,跟着两个哥哥每天在泥凳上学做壶,由于天赋聪敏,加上勤奋努力,悄悄练就了一手扎实的制壶基本功,等到两个哥哥发现妹妹技艺已不在他们之下,也就放手让她在壶艺上一展身手。

杨凤年 制 风卷葵壶

杨彭年制壶多为陈曼生设计,他制作。而杨凤年制壶,喜欢独自创作,且受陈鸣远风格的影响,走的是自然派风格这条路,她不仅有江南女子的娟秀细腻,更有其兄大度和豪放的性格。创作《风卷葵》,源于他们家的门前屋后种有许多锦葵,她常常看到锦葵花开时,在大风中摇摆的身姿,非常美丽,就暗暗下决心设计这样一把紫砂壶。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把杨氏《风卷葵》原作,尽管近二百年的岁月风霜在它的身上留下了“老味”,可它依然还是那么典雅奇特,风姿不减当年。大风是无形的,而《风卷葵》壶身上的“大风”却是有形的,那一条条婀娜的线条在翻滚、流动,似乎能听到阵阵呼啸的风声,锦葵枝叶在大风中卷曲,包住壶咀,花枝自然弯曲成壶把,壶盖与壶身浑然一体,花朵在风中摇曳,壶虽无语,可生命的活力、艺术的魅力跃然眼前。

也许是因为这件作品太完美了,使它在以后的岁月里几度沉寂,又几经风波,它百余年的传奇经历,为这把传世之作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。

汲古斋藏品鲍曙岩大师《风卷葵》

买得起 却买不动

1993年春,台湾著名收藏家王先生来到宜兴陶瓷博物馆。王先生特别喜欢收藏宜兴紫砂壶,据他自己介绍,他离开大陆40余年,这次是专程到宜兴来看紫砂壶的。笔者时任宜兴陶瓷博物馆馆长,便热情接待并陪同他边参观,边作现场介绍。在紫砂名人名作馆,王先生仔细观看了这里陈列的历史名作,当他移步来到《风卷葵》壶展柜前时,一下子被它的形态、气势、神韵所震撼,静静地左看、右看,再远看、近看,足足看了有十多分钟,突然,他对陪同参观的上级领导和笔者大声地说:“我终于见到梦寐多年的《风卷葵》了,看了这件藏品,我真正知道了什么是艺术的紫砂和匠气的紫砂。妙不可言!妙不可言!”接着,他又戏问笔者:“我想以八十万港元买下这件《风卷葵》,阁下能否作主割爱?”

我笑着回答:“先生爱宝之心,我深表理解,如果先生了解到这件珍宝所经历的磨难与悲欢,可能先生就不会再提这个让我难以从命的问题了。”当我把《风卷葵》和一位世纪老人的真实故事讲给他听后,王先生肃然起敬,然后大笑着说:“我真是买得起,而买不动了。”王先生回到台湾后,还曾写信给笔者,请我代向捐赠这件珍宝的华荫棠老先生问候和致敬。

汲古斋藏品鲍曙岩大师《风卷葵》

躲过百年战祸

为防日寇抢夺

《风卷葵》隐埋在地下的原因,据推测,可能是当时的壶主人为避清咸丰年间的战祸而为之,这一埋就是上百年。《风卷葵》重见天日,本是喜事,可天有不测风云。1937年,日本侵略者侵入中国,不仅掠夺资源,更在文化上千方百计抢夺中华国宝。

宜兴沦陷后,早就耳闻《风卷葵》美名的日军驻宜兴头目,在得知这件紫砂珍宝藏在华家后,就处心积虑,想把它抢到日本去邀功,他几次派人到华先生家中,表示愿出高价购买,华先生坚持不卖。于是又派兵前去搜抢,他们在华家软硬兼施,翻箱倒柜,就是没有搜到《风卷葵》,难道它上了天、入了地?原来,华先生早有防范,在日军来之前,就把《风卷葵》送到乡下的阿舅家中,砌在浴锅间(老式浴室)的隔墙中,为防国宝被人夺走,自己则远走他乡,避开日军纠缠,总算躲过一劫。

外患未除,内忧又至。国民党江苏省主席也早就对《风卷葵》垂涎三尺,他命国民党宜兴县党部的一个官员找到华先生,请他吃饭、喝茶,想借机套出《风卷葵》的去向。华先生则不理不睬,借故推托。这位县党部的官员见华先生软的不吃,就来硬的,派人把华先生传去,台子一拍说:省主席要你这把茶壶,是你的造化,也是给你面子,你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。华先生在高压下,无奈拿出一件清代另一制壶高手邵大享的《掇只壶》“送”给这位“省主席”,才算又一次保住了《风卷葵》。

汲古斋藏品鲍曙岩大师《风卷葵》

破四旧

《风卷葵》又险遭劫难

假如不是亲身经历过文革的人,绝对不会相信,世上还有破“四旧”这么一段不可思议的历史。当时,华荫棠老先生已年届花甲,他不惧家产被抄,最担心的就是怕《风卷葵》这件国宝被红卫兵当作“四旧”破掉。他想尽一切办法,最后,以“赌一把”的心态,巧妙地把这件稀世珍宝和其他杂物一起,放在靠近路边的外窗台,如果当时有人知道,很容易就能把《风卷葵》拿走。苍天有眼,这《风卷葵》在“红色风暴”中静静地“躲”在窗外,在风雨中总算逃过了这场“浩劫”,又一次得以保存。

汲古斋藏品鲍曙岩大师《风卷葵》

雨过天晴

《风卷葵》赠予国家

“四人帮”倒台,雨过天晴。华老主动将《风卷葵》借给紫砂工艺厂陈列室展出,供人观摩。鉴于《风卷葵》的艺术魅力和它的身世经历,其价值已无法用金钱来衡量,许多紫砂艺人竞相仿制,其中,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的临仿之作,以细腻精工而别具风采。

1982年,华荫棠老先生为让这件国之瑰宝永久地保存传世,毅然将它和另一件杨氏《竹段壶》无偿捐赠给了国家。华老先生今年已一百又二岁,每当笔者去拜访他,谈及《风卷葵》时,他总是慈祥地笑着说:“这是我一生中最为得意的一件事。”

《风卷葵》在历经了近二百年的风雨后,它的艺术神韵和沧桑经历所蕴含的人文精神,在改革开放的今天,显得更加光彩夺目。

杨凤年与华荫棠,他们跨越了二百年的时空,共同在紫砂史上留下了这浓墨重彩的一页。

作者介绍

鲍曙岩,字郎石,1964年10月生于宜兴丁山白鲍祠陶艺世家,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,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,斋号"御陶坊"。中国紫砂优秀中青年陶艺家,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,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。

二十年来搏砂作壶,心摹手追明清、民国诸名家,特别受到师公--紫砂泰斗顾景舟大师冶壶思想精髓的深刻影响,从而形成雄健而严谨,流畅而规矩,古朴而典雅,传统而又现代的艺术风格。作品以全手工传统光货为特长,力求体现对形体,线条的精准把握能力,以唯美的造型,几近不可复加的细节处理手法,彰显个人作品独特的书卷气息和文化品位。

汲古斋斋主汲志斌(左)与鲍曙岩(右)合影


版权所有:上海汲氏茶器创意设计中心  地址:上海市奉贤区海坤路1号1幢

电话:0431-88655655  135-9607-3300   访问流量统计:

吉ICP备14001476号-3    吉公网安备 22010602000344号

技术支持:抚顺市众联网络技术有限公司  技术支持电话:024-52433666

微信公众号
斋主微信
淘宝店铺